盈科軸承自主產品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
“剛從上海交流學習回來,沒作什么準備,實在抱歉。”近日,在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創新車間內,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冰對記者說。王冰獲過的榮譽眾多:全國勞動模范、中國軸承工業冷加工技術專家、中國軸承工業科技專家……不知不覺間她已經與軸承打了36年交道,而這一切來源于她小時候的夢想。
“從小就覺得工程師很酷,穿著白大褂、做科學研究,建設四個現代化。”上世紀70年代末,高考剛一恢復,王冰就立即報了名,“填報的所有志愿全是理工科。”最終,她順利考入合肥工業大學,就讀她夢寐以求的機械工程專業。1982年畢業,王冰進入了洛陽軸承所,這是當時中國軸承行業唯一一所國家級研究所,也是她夢想啟航的地方。
“當時沒有數控設備,精巧的工件要靠人工制造。在工廠觀察一段時間后我就了解到,要做好科研,我必須先學會開動這些機器。”王冰說,一開始她“偷師學藝”,后來她纏著老師傅手把手教。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她終于可以嫻熟地操作車、磨、銑、刨、鉗等各種專業設備。此后,她加入了研制衛星姿態控制動量輪的課題團隊,其研發的姿態控制動量輪隨風云一號氣象衛星升空入軌,并獲得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順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王冰與丈夫一同南下,雙雙進入中山市軸承總廠。
讓她感到失落的是,自己研究的對象從“天上掉到了地下”。“以前都是跟衛星、導彈、火箭發射這些課題打交道。而中山軸承廠當時做得最多的產品卻是農機配套的普通零件。”為了度過適應期,王冰選擇更加刻苦學習、工作。她將科研裝備工作者的嚴謹和經驗技術帶到了軸承廠,帶領軸承廠走向生產經營的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
1999年,軸承廠轉制,王冰與丈夫參與創辦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簡稱盈科軸承),擔任公司副總經理,成為技術帶頭人之一。
企業轉制初期,為求生存、謀發展,王冰帶領企業技術團隊走上創新之路。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再次把產品送上了藍天。”王冰說,在德國法蘭克福的電視塔、迪拜國際機場,都能找到盈科軸承的身影。而最讓她自豪的是,在國產直升機上,盈科軸承也是必不可少的零件。
2011年,王冰領銜的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先后開展了多技術層面的技術研發,取得多項發明專利和技術成果。僅“功能化專用軸承單元組合設計與制造技術研究”一個項目,就創新了軸承及其關聯應用部件功能一體化組合設計方法,研制出40余種功能集合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填補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
王冰首創性地打破了科研人員與車間員工的“身份”隔閡。改制十余年后的今天,公司員工由1000多人減為130多人,但創造的價值從2000多萬激增到6000多萬元,成為廣東的技術明星企業。
總結30余載的職業生涯,王冰說,“人家都說干一行愛一行,我是愛一行干一行。有熱情才會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地做。別人看軸承好像鐵疙瘩,我看它就像是藝術品。”像軸承一樣承托責任,旋轉自己,成就夢想!王冰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