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祿慶:自主創新是核電發展關鍵
新年將至,2016年,核電行業可謂是紅紅火火,核電 “走出去”成為國家名片,AP1000取得重大進展,“華龍一號”獲得大力推進。但是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并沒有新的核電機組核準。近日,有媒體采訪了中核集團科技委常委張祿慶,請他談一談對過去一年中國核電發展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核電發展的期望。
問:2016年我國核電保持平穩增長,雖然沒有新的核電機組批復,但是6臺核電機組并網、AP1000冷試成功,您認為2016年我國核電總體發展如何?
張祿慶:2016年核電持續發展,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值得認真思考。首先,2016年沒有新核準的機組。按照2012年制定的核電發展規劃,“十三五”末期在運核電機組要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3000萬千瓦,這就要求“十三五”期間每年核準6~8臺核電機組。2016年有6臺機組并網,但是沒有核準新機組,沒有新建核電機組頂上去,在建項目就少了,現在看來完成“十三五”末期的規劃目標有相當大的困難。
其次,引進的三代壓水堆技術有AP1000和EPR兩種,目前的在建機組中,三門核電與海陽核電的4臺AP1000機組,其冷試已經結束。按照業內常規,對于一個新機組,冷試和熱試的成功,只是證明了該核電廠的運行性能指標可以達到技術規格書要求,而能否安全經濟地長期運行,還需有待一年試運行的檢驗。我國核安全局也是在試運行一年以后才頒發運行許可證。
有消息稱,2016年報批的8臺機組是6臺AP1000機組和2臺CAP1400示范工程。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這8臺核電機組遲遲未獲核準,使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核電的發展,受到政治、經貿、外交等很多因素的制約,必須更加注重自主創新。
問:站在十三五的開端,綜合2016年的能源投資情況來看,2017年核電產業將會有哪些發展趨勢以及將會作出哪些改變?
張祿慶:我認為,“華龍一號”會成為未來我國核電發展當仁不讓的主力軍,而且能在條件適宜的時機走出國門。2014年8月“華龍一號”總體方案通過國家能源局與國家核安全局聯合組織的專家會評審。2015年5月“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開工,同年12月,福清6號機組開工,到目前為止進展順利。同時,2015年年底中廣核防城港核電的2臺“華龍一號”機組也正式獲批,防城港3號機組于2015年12月底開工,4號機組也于2016年年底開工。
為了統一出口機型,由國家能源局牽頭中核與中廣核聯合組建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公司”于2016年年初正式揭牌,各方專家對兩種“華龍一號”技術方案進行了評選。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并未達到最初統一機型的目的。我認為,事實上,中核與中廣核并未在國際核電市場上發生過競爭,“走出去”是雙方共同的目標。
問:今年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最終簽訂,會帶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高潮嗎?
張祿慶:由于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采用的EPR機型,建造成本高,成本問題仍不容忽視,其他國家會參考企業之前的項目,英國作為發達國家可以給出高昂的擔保電價,但是其他國家可能就無法負擔。
目前世界經濟復蘇進展緩慢,對于一些較小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核電發展除資金外,還受到技術水平、基礎建設(法律、安全監管、設備國產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制約,這是一個相當長的培育過程。因此,我國核電界應該與核電出口目標國密切配合,制定一個長期合作、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規劃,并扎扎實實地采取相應步驟,切不可急功近利。
問:2016年沒有核電機組核準,您認為2017年會有核準機組嗎?影響核準的關鍵是什么?
張祿慶:是否有新的核電機組獲批現在還很難說,因為2017年是考驗三門與海陽4臺AP1000示范機組是否能安全穩定運行的一年,現在三門核電的熱試接近尾聲,但鑒于人們普遍存在的對AP1000主屏蔽泵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的擔心,還必須經過一年左右的試運行考驗。后面要上馬的AP1000核電機組都與此有關,換句話說都在看著這4臺機組的進展。
由于“華龍一號”所有主要設備類同于我國批量建設的二代加核電機組使用的設備,已有較豐富的運行經驗,其主要技術風險在于施工設計的布置改變,而不是來自于設備性能。目前,“華龍一號”福清5號機組明年土建將會完工,工程進展非常順利,與預期的進度計劃非常吻合。故而,在2017年福清5號機組土建施工完成后,批準開工同類型第二個項目首臺機組的建設風險可控。
問:您認為核電未來的發展還有哪些挑戰?哪些限制核電發展的問題需要解決?
張祿慶:挑戰應該包括核安全法規導則標準等的升版,核安全監管能力的提升,我國內陸核電發展的可行性研究,核電廠營運單位核安全文化建設,國家對核電出口的政策支持等。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思想上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從“華龍一號”示范機組和AP1000依托項目建設的實踐可以看出,要使我國核電項目的建設規模和速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須依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要設備實現國產化的核電技術和一條完整的能自主配套的核工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