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14年國內多級離心泵市場的發展狀況
工業泵網對多級離心泵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早在1750年著名數學家歐拉就對離心泵內的液體流動進行了理論的分析,為離心泵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直到19世紀末,高速電動機的發明使離心泵獲得理想動力源之后,它的優越性才得以充分發揮。1893年,人們首次發現汽蝕現象,隨后對螺旋槳、水輪機和水泵等水力機械的汽蝕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隨著離心泵越來越向高速運轉方向發展,汽蝕一直都是離心泵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1938年英國科學家Anderson提出面積比原理設計法,他指出葉輪出口過流面積與泵體喉部面積之比乃是離心泵揚程、效率等性能指標的重要參數。但直到1963年,R .C. Worster 才從理論上證明了面積比原理的科學性。傳統的設計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元流動理論基礎上的,認為流動參數僅沿流動方向有變化,這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對離心泵二元流動理論和三元流動理論及其設計方法的研究就在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掀起了高潮,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
我國的離心泵研究真正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97年袁壽其在其論文中對面積比原理設計法進行了理論推導,并通過試驗分析得出影響離心泵最大軸功率位置的最關鍵因素是面積比,而非傳統觀點認為的葉輪。我國一直沿用的離心泵水力設計方法是傳統的經驗設計法-模型換算法和速度系數法。實踐表明,這類方法存在較大的弊端,不利于泵性能進一步提高和改善。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們開始將優化理論應用于離心水泵的設計領域。但優化設計的數學模型往往不盡完善,在很多情況下與實際問題并不符合,所以常常只做局部優化,進步緩慢。近年來,隨著采用新的優化技術和汲取相近學科的成功經驗,泵的優化由局部向整體,由流線向流面、流場,由靜態向動態發展。
遺傳算法作為一種全新的隨機優化方法,遺傳算法已廣泛地應用于透平機械設計的多個方面,例如遺傳算法直接用于氣動元件的形狀優化設計、超音速噴管的最佳形狀、離心風扇的最佳箱體形狀等,已發展到可以用來協助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方法進行有關流場計算等,并且已滲透到更為復雜的透平機械設計領域。如采用遺傳算法對孤立翼形進行最優化設計,用遺傳算法進行航空機翼的優化設計方面的研究;離心壓縮機擴壓器葉柵正、逆命題設計的遺傳算法模型,基于遺傳算法的蒸汽透平二維葉片型線自動設計系統,亞音速和跨音速工況下機翼表面的最優壓力分布等。
對于泵的抗汽蝕問題,當前有一種應用快速攝影和CFD技術對發生汽蝕的離心泵進行研究的,探索降低泵NPSHr的方法。還有通過控制和分析離心泵進口處的流態來改善離心泵的汽蝕。在探索泵的初生汽蝕方面,還可以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對模擬的汽蝕初始信息進行了診斷分析。另外,也可以通過測試泵出口的壓力波動特性對泵的汽蝕進行診斷。在國外,應用聲發射、振動分析等先進實驗技術以及擬序渦結構等現代計算方法對汽蝕的研究近幾年也逐步興起并活躍起來。